周末玩什么?这款翻牌蛋仔派对游戏让我笑出腹肌
上周六晚上本来约好和朋友去唱K,结果临时被放鸽子。正刷着手机生闷气呢,突然看到群里小美发了段视频——五六个毛绒蛋仔在桌上滚来滚去,伴随着此起彼伏的"啊呀"惨叫和爆笑声。原来他们在玩新买的趣味翻牌蛋仔派对游戏,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欢乐。
这玩意儿到底怎么玩?
第二天我就冲去桌游店买了同款。盒子比想象中小,打开发现主要就三样东西:
- 24张双面图案卡牌(12种萌系蛋仔图案各两张)
- 6个不同颜色的硅胶蛋仔玩偶
- 1个带凹槽的旋转底盘
规则简单到幼儿园小朋友都能秒懂:把卡牌图案朝下铺满桌面,玩家轮流弹射蛋仔。你的蛋仔撞翻几张牌,就要把相同图案的另一张找出来。找对了就得分,找错了...嘿嘿,等着接受惩罚吧!
适合人数 | 2-6人 |
单局时长 | 15-20分钟 |
魔性程度 | ★★★★★ |
实测比想象中更疯
当晚就抓了室友来试玩。刚开始还端着架子说"这种低幼游戏",结果五分钟后就跪在地上找牌——因为粉色的蛋仔被我弹飞后直接滚进了沙发底。最绝的是卡牌设计,你以为记住位置就稳了?旋转底盘每隔两轮会自动转30度,刚才死记的位置全乱套!
让人崩溃的三大瞬间
- 蛋仔在牌面上蹦迪三圈就是不翻牌
- 明明看到草莓图案在左下角,转盘后变成右上角
- 好不容易找到配对,发现是上次对手藏的干扰牌
玩到第三局我们已经发展出各种邪道玩法:用蛋仔叠罗汉、把卡牌摆成迷宫、甚至开发出"用下巴弹射"的隐藏技能。隔壁屋的宅男都被笑声引出来围观,最后变成六人混战。
为什么这么上头?
查资料时发现这游戏其实暗合心理学中的"间歇性强化"理论(Skinner,1948)。每次弹射的不确定性+突然的转盘变化,就像开盲盒一样刺激多巴胺分泌。而且硅胶蛋仔的手感实在太解压,我现在开会都忍不住盘它。
最意外的是这游戏居然能治社恐。上周部门聚餐时带去,平时不苟言笑的财务总监为了抢最后一张恐龙牌,直接趴地上和实习生battle。后来发现行政部偷偷团购了十盒,说是要放在休息室代替狼人杀。
选购避坑指南
市面突然冒出好多山寨版,亲测差别主要在:
- 正版蛋仔落地会轻微弹跳,盗版的像石头
- 卡牌厚度约0.3mm,太薄的容易弯折
- 转盘底部有防滑硅胶垫
凌晨两点写着稿子,手边的黄色蛋仔又滚到键盘上。突然理解为什么说明书里特别提醒"请不要在图书馆使用"——这玩意儿的快乐真的有毒,现在听到"啪嗒"的翻牌声都会条件反射笑出声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