涵钰和第五人格的抄袭争议:一场罗生门还是实锤?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闪烁的输入法光标,咖啡杯里沉淀着第三包速溶咖啡的渣滓。关于"涵钰是否抄袭第五人格"这个问题,社交媒体上已经吵翻了天,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拆解过其中的细节。作为一个从2018年就开始玩《第五人格》的老玩家,又恰好研究过涵钰早期作品,我想试着把这件事揉碎了讲讲。
争议的起源:两条时间线的交错
事情得从2023年3月说起。当时某游戏论坛突然冒出个热帖,贴主晒出九宫格对比图——左边是涵钰2022年发布的《暗夜巡游》角色设计,右边是《第五人格》2018年的监管者"红蝶"。最扎眼的是那个扇形金属头饰设计,相似度确实高得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。
- 相似点1:角色头部装饰都是不对称的金属扇形结构
- 相似点2:服装剪影都采用前短后长的燕尾式设计
- 争议点:《暗夜巡游》给角色加了条会发光的脊椎装饰链
但这里有个时间差陷阱。《第五人格》的红蝶在2018年5月上线,而涵钰这个设计最早出现在她2020年的个人速写本里——这个时间点后来成了双方粉丝争论的焦点。
设计元素拆解:巧合还是复制?
我翻出法学朋友发来的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》,第四条里明确写着"美术作品"保护的是具有独创性的表达。于是我把两个设计按元素拆开做了张对比表:
设计元素 | 第五人格 红蝶 | 涵钰作品 |
头部装饰 | 左侧单边扇形金属头饰 | 右侧扇形金属组合件 |
服装廓形 | 改良和服+不对称下摆 | 皮质束腰+前短后长设计 |
标志性特征 | 手持折扇与面具 | 发光脊椎装饰链 |
凌晨三点十七分,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红蝶的扇形头饰灵感明显来自日本能剧中的"天冠",而涵钰的速写本角落确实有2019年参观能剧展览的门票存根。这就像看见两个人都在用筷子吃饭,但一个用来夹寿司,另一个在搅咖啡。
那些被忽略的专业声音
中国美术学院李教授在《数字艺术创作边界》论文里提到过:"当代视觉创作中存在大量集体无意识借鉴"。去年GameDev大会上,网易的美术总监也展示过他们的灵感板——上面密密麻麻贴着从浮世绘到蒸汽朋克的参考素材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临摹《七龙珠》被老师说"抄袭",后来才知道鸟山明也参考过成龙的电影。
法律层面的现实困境
四点零六分,咖啡因开始让我手指发抖。查了五个知识产权案例后发现,这类纠纷的判决往往取决于两个关键:
- 接触可能性(涵钰是否玩过/见过第五人格)
- 实质性相似(不是元素拼贴而是整体感受)
有意思的是,《第五人格》开发商网易从未对此事发表声明。而涵钰工作室在舆论发酵两周后,放出了2020年设计草图的图层文件——创建日期显示比争议角色公开早八个月。但网友很快发现PSD文件可以修改元数据,于是又陷入新一轮"自证循环"。
窗外开始有早起的鸟叫,我盯着桌上摊开的《游戏角色设计年鉴2021》,里面同时收录了红蝶和涵钰后来设计的"夜莺"角色。两页并排的彩图在台灯下泛着不同的光泽,一个带着日式物哀的凄美,另一个透着赛博朋克的冷感。突然想起大学时导师说的话:"创作者都是站在彼此肩上的侏儒,区别只是有人承认,有人假装自己是凭空长高的。"
晨光从窗帘缝隙漏进来时,我最后检查了遍涵钰的微博。她三年前转发过《第五人格》的周年庆贺图,配文是"美术设定太惊艳了"。这个发现让整件事突然变得微妙起来——就像在凶案现场发现嫌疑人其实早就是死者的粉丝。但转念一想,我们谁没在创作时受过喜爱作品的启发呢?
咖啡杯底凝结的褐色痕迹像某种未完成的判决书。合上电脑前,我瞥见书架上并排放着的《著作权法解读》和《游戏美术设计史》——两本书的书脊因为经常翻阅已经有些褪色,中间那道缝隙恰好能塞进一枚游戏币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