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仔派对配鸡到底长啥样?这玩意儿真有人研究过
凌晨三点半,我盯着屏幕上的"蛋仔派对配鸡"六个字发愣。这词儿最近老在社交平台冒出来,但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时我差点把咖啡喷在键盘上——谁会把圆滚滚的蛋仔和炸鸡扯到一块儿啊?
先搞明白这到底是个啥
查了二十多个美食博主的视频才发现,所谓"蛋仔派对配鸡"其实是香港茶餐厅的隐藏吃法。就是把刚出炉的鸡蛋仔对半撕开,往里面塞现炸的鸡块,再淋蜂蜜芥末酱。最早出现在深水埗某家开了三十年的老店,老板娘说是给放学饿疯的学生发明的。
组成部分 | 细节要求 |
鸡蛋仔 | 必须现烤,直径12-15cm,蜂窝要脆 |
炸鸡 | 无骨鸡腿肉,裹薄粉炸3分半钟 |
酱料 | 蜂蜜:黄芥末=3:1,加柠檬汁调和 |
为什么这个组合能火?
某大学食品科学系去年发过论文(《港式茶餐厅复合型碳水研究》),说这种搭配暗合人类对咸甜脆软的四重渴望:
- 鸡蛋仔外脆内软的温度差
- 炸鸡的咸香肉汁
- 酱料的甜辣刺激
- 咬下去时"咔嚓"的ASMR效果
正宗版本长什么样
在旺角实地蹲点三天后,我发现合格的"蛋仔配鸡"应该具备这些特征:
视觉上:鸡蛋仔要像个小篮子那样微微张开,能看见三四块金灿灿的炸鸡冒尖儿。酱料不能太多,得是若隐若现挂在鸡块上的状态,绝对不能用挤酱瓶画什么鬼图案。
触感上:左手拿着包装纸接触到的温度,应该是鸡蛋仔余温(约50℃)和炸鸡刚出锅的热度(70℃左右)的奇妙混合。太烫说明炸鸡回锅了,温吞的就是放太久。
声音上:好的师傅会把鸡蛋仔烤到七分脆,咬下去时有明显的"咔哧"声,但不会扎破上颚。我在铜锣湾见过有个学徒把蛋仔烤成饼干,大爷当场用粤语骂了十分钟。
常见翻车现场
- 用鸡胸肉代替鸡腿(柴得像啃纸板)
- 鸡蛋仔提前做好放保温箱(失去灵魂的软塌塌)
- 酱料直接买现成的(工业流水线的塑料感)
- 为了拍照堆太高(最后三块鸡永远掉地上)
自己在家怎么折腾
凌晨四点实验得出的血泪经验:
1. 鸡蛋仔面糊要加玉米淀粉(比例10%),这是某茶餐厅退休老师傅喝醉后说的秘方
2. 炸鸡油温控制在170℃,有个取巧办法——扔粒面包糠进去,如果3秒浮起来就刚好
3. 组装时先铺张烘焙纸,把鸡蛋仔倒扣着撕,这样不容易碎。别问我怎么知道的,厨房天花板现在还粘着半块鸡蛋仔
试到第七次终于有点像样了,虽然鸡块炸得有点老,酱料调得齁甜,但捧着这个歪歪扭扭的碳水炸弹时,突然理解为什么香港学生放学要狂奔去抢购——这玩意儿拿在手里的幸福感,确实比单独吃炸鸡或鸡蛋仔强十倍。
窗外鸟都开始叫了,砧板上还粘着面糊。算了,剩下的材料明天...啊不是,今天中午再折腾吧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