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队“两纯”活动发言的要点:从连队会议室到练兵场的那些事
上个月去老战友家做客,他指着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军队新闻感慨:“现在连队开会跟咱当兵那会儿真不一样了。”这话让我想起最近在基层调研时看到的场景——某旅组织生活会上,教导员拿着《新时代军队政治工作条例》,正带着官兵逐条对照“两纯”要求自查自纠。窗外的单杠上还挂着没来得及收的训练服,会议室里的讨论却热烈得像刚烧开的水壶。
一、发言台上的“三个必须”
记得某合成旅政治工作部张主任说过:“好的发言就像战术动作,既要标准又要灵活。”在参与过二十余场“两纯”专题会议后,我发现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发言都有共同特征:
- 必须带着硝烟味:某炮兵营长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时,直接拎出上周实弹射击中“为求安全降低难度”的问题
- 必须见人见事:防空团指导员举例说炊事班长老王把探亲假让给新兵,自己却偷偷吃着胃药顶岗
- 必须对着条令来:工化旅士官长拿着《军队基层建设纲要》逐条对照,指出连队教育存在“重台账轻实效”倾向
二、材料准备的“隐形标准”
参加过集团军“两纯”推进会的老文书小李有个比喻:“准备发言材料就像整理战备包,既要齐全又不能超载。”根据2021年《解放军报》调研数据显示,官兵眼中合格的发言材料应具备:
要素类型 | 官兵期待值 | 常见问题 |
问题剖析 | 87.6% | 避重就轻、隔靴搔痒 |
事例支撑 | 92.3% | 泛泛而谈、缺乏细节 |
整改措施 | 78.9% | 大而化之、难以落地 |
三、会场内外的“温度计”
某特战旅政委有个形象的比喻:“发言质量就像体温计,能测出部队健康状态。”去年冬季驻训期间,他们在零下20度的野外帐篷里组织专题讨论。让人意外的是,官兵们关于“训练中”的批评建议,比室内开会时多出近四成。
四、从说到做的“转换器”
空降兵某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所有发言提出的问题必须录入“为兵服务清单”。上个月机关干部小陈在民主生活会上反映“家属来队住房紧张”,两周后新建的临时来队公寓就启用了。这种“会上说破嘴,会后跑断腿”的作风,让官兵真切感受到活动实效。
夜训结束的号声从窗外传来,文书小刘还在整理今天的会议记录。电脑旁放着半块没吃完的压缩饼干,屏幕上光标闪烁的位置,正停在关于“训练中消极保安全”的整改措施上。走廊尽头传来值班员催促熄灯的脚步声,但会议室的门缝里,依然漏出一缕执着的光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