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参与的摄影展活动
金庸镜头下的江湖:武侠大师不为人知的摄影人生
2010年深秋的杭州西子湖畔,78岁高龄的金庸拄着拐杖站在浙江美术馆展厅中央,墙上挂着他拍摄的《黄山云海》系列作品。这位武侠宗师摸着花白胡子笑说:"年轻时总想着用笔写江湖,老了才发现,镜头里的江湖更真实。"这场名为"墨影侠踪"的摄影展,意外揭开了查良镛先生鲜为人知的影像人生。
一、快门下的人生百态
在《明报》档案室尘封的铁皮柜里,至今保存着金庸1959年拍摄的香港街景胶片。彼时刚创立报社的查先生,总爱在深水埗街市转悠,用德国徕卡M3记录市井烟火。茶水摊阿婆的铜壶、码头工人的汗巾、报童奔跑时扬起的报纸,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,后来都化作《鹿鼎记》里鲜活生动的细节。
- 1995年香港文化中心:首度公开展出1950-1970年代纪实摄影作品
- 2001年北京中国美术馆:"侠影萍踪"专题展引发文化界轰动
- 2010年杭州浙江美术馆:最后一次公开摄影个展
(一)镜头里的江湖密码
金庸的摄影构图常带着武侠特有的动态感。在1968年拍摄的《九龙城寨》系列中,倾斜45度的危楼、交错的光影线条,恰似古龙笔下的决战场景。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长芬曾评价:"查先生的取景框里藏着降龙十八掌的章法。"
拍摄时期 | 代表作品 | 创作特点 | 文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1950-1960年代 | 《市井百态》《城寨风云》 | 黑白纪实、高对比度 | 《明报月刊》1965年合订本 |
1970-1990年代 | 《天山暮色》《钱塘潮信》 | 彩色风光、全景构图 | 《金庸摄影集》(明河社1998版) |
二、暗房中的武侠哲思
2003年在牛津大学办展时,金庸特意带来亲手冲洗的《剑桥晨雾》。泛着青灰调子的照片上,康河涟漪被处理得如同剑气纵横。"暗房就像练功房,显影液里的画面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。"他在展览开幕式上这般打趣。
(二)摄影与武侠的时空对话
仔细观察金庸的雪山题材作品,会发现他总在画面右下角留出空白。这种"留白"手法,恰似《倚天屠龙记》中"他强由他强,清风拂山岗"的武学意境。台北故宫前院长周功鑫曾指出,查先生的摄影作品与其武侠小说存在"互文性美学"。
三、快门声中的文化传承
2010年杭州展览闭幕当天,有位高中生指着《华山论剑》组照问:"查爷爷,这些山峰真的像武林高手吗?"金庸推了推眼镜笑道:"你看那块突起的岩石,是不是很像黄药师在弹《碧海潮生曲》?"现场顿时响起会心的笑声。
如今在浙江海宁金庸书院里,仍保留着他晚年使用的尼康F6胶片相机。金属机身已布满岁月痕迹,取景器里却仿佛还映着查先生慈祥的面容。那些定格在胶片上的光影,就像他笔下的武侠世界,永远鲜活地活在人们的记忆里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