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人格高考事件
当游戏梗撞上高考作文:第五人格事件的荒诞与现实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跳动的QQ消息——"老师!今年高考作文题是不是抄了第五人格剧情?"后面跟着三个爆笑表情包。揉着发酸的眼睛点开热搜,#高考作文 第五人格#的词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爬升。这大概是我今年见过最魔幻的联动。
事件始末:从考场到热搜的72小时
6月7日上午11:30,某省高考语文卷刚结束,就有考生在社交平台晒出作文材料:
- 核心材料:讲述"侦探"收到委托调查古堡失踪案
- 关键元素:神秘邀请函、欧式庄园、角色代号
- 剧情走向:需要分析不同当事人的陈述矛盾
眼尖的玩家立刻发现,这和网易《第五人格》2018年公测时的主线剧情相似度惊人。微博用户@推理社小陈做了张对比表:
元素 | 高考作文 | 游戏剧情 |
故事起点 | 侦探收到匿名委托信 | 奥尔菲斯接到神秘案件 |
场景设定 | 欧式庄园 | 欧利蒂丝庄园 |
核心矛盾 | 多位当事人陈述不一致 | 监管者与求生者视角对立 |
当天下午,网易游戏客服电话被打爆。值班客服小林后来在匿名论坛吐槽:"接到的电话八成都在问是不是和教育部有合作,剩下两成问会不会出限定皮肤..."
多方回应背后的罗生门
事情发酵48小时后,几个关键方终于陆续发声:
1. 教育考试院的官方声明
6月9日中午,该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更新了《关于语文试题原创性说明》,重点提到:
- 作文材料为命题组原创
- 考察重点是逻辑思辨能力
- 任何雷同纯属巧合
但这份声明反而火上浇油。有网友翻出2017年某高校自主招生题,发现同样使用过"侦探调查多人证词矛盾"的框架。
2. 网易的"骚操作"
游戏官微在6月8日深夜发了条模棱两可的微博:"听说侦探最近接了个大案子?"配图是游戏角色拿着信件的截图。这条微博很快删除,但截图早已传遍全网。
内部员工透露,市场部原本准备了蹭热点的营销方案,包括限时答题活动和新角色预告,最后被法务部紧急叫停。
3. 命题组人员的沉默
某985大学文学院教授在知乎匿名回答:"现在省级命题都要签保密协议,但说实话,四十多岁的专家有几个玩过非对称竞技游戏?"这条回答存活了6小时就被删除。
当亚文化撞上主流话语体系
我采访了三位不同背景的当事人,发现这事远比表面复杂:
高考阅卷组王老师:"批到第300份作文时,已经看到8个角色名叫'园丁'、'红蝶',还有学生详细分析'狂欢之椅'的象征意义..."
游戏主播老白:"粉丝群里都在传押中题了,其实游戏剧情和作文要求完全两码事。就像给你个西红柿,有人做炒蛋有人熬汤。"
考生家长李女士:"孩子说作文写得特别顺,因为每周都在游戏里推演剧情。我现在不知道该没收手机还是充月卡。"
华东师范大学《青少年亚文化研究》课题组2021年的数据显示,00后考生中有游戏经历的占比87%,而命题专家组平均年龄51岁。这种认知断层在考场上演变成黑色幽默——有考生在作文里写道:"正如监管者所言,真相永远在密码机之外..."
法律边界的模糊地带
中国政法大学周教授在《电子知识产权》期刊指出:"游戏剧情作为文字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,但'侦探调查多人证词'属于思想范畴,不受保护。"
实务中这类案件往往陷入举证困境。2019年某小说作者起诉影视公司抄袭故事框架败诉,法院认为"悬疑推理类作品存在有限表达方式"。
网易法务部被业内称为"南山必胜客",但这次异常安静。知情人透露:"游戏公司最怕被贴上'影响学业'标签,何况对方是教育部。"
教育创新的两难困境
北京某重点中学特级教师私下说:"去年我们模拟考用过《原神》的'神之眼'设定当哲学题,学生反响特别好。但正式考试谁敢冒这个险?"
翻开近五年各地高考作文题:
- 2019年全国卷:"劳动精神"
- 2020年上海卷:"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"
- 2021年浙江卷:"得与失是终点、起点还是过程"
这些宏大命题与Z世代的生活经验之间,仿佛隔着马里亚纳海沟。某游戏UP主在直播时吐槽:"要是用《赛博朋克2077》的'意识上传'当作文题,我能写8000字不带重样的。"
窗外天已微亮,小区里传来晨跑者的脚步声。刷新页面,看到最新进展:有考生把游戏地图画在作文纸上,批卷老师用红笔标注"此处应有地窖"。这大概就是2023年最赛博的师生对话了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