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嫖活动群有哪些常见的陷阱
白嫖活动群有哪些常见的陷阱?这些坑千万别踩!
最近小区超市门口总能看到举着二维码牌子的年轻人,嘴里喊着"扫码进群领红包"。我隔壁王婶上周就因为加了这种群,结果手机突然收到十几条验证码短信,吓得她赶紧把手机拿到维修店刷机。这种打着"白嫖"旗号的活动群啊,真是处处藏着你看不见的暗箭。
一、那些看似免费的甜蜜陷阱
周末在奶茶店排队时,听到两个学生模样的姑娘在讨论:"我昨天加了三个福利群,只要转发海报就能领星巴克券!"另一个姑娘马上接话:"我也在弄那个,不过要下载个APP做任务..."她们不知道的是,这些看似无害的操作正在把个人信息暴露给不法分子。
1. 天上掉的"馅饼"会砸伤人
去年双十一期间,某高校学生就因为参加"免费送AJ鞋"活动,导致全班30多人的身份证信息被盗用。骗子们最擅长用这些套路:
- "转发3个群立即到账":其实是在利用你的社交关系链
- "填写收货地址就发货":变相收集个人隐私信息
- "下载指定APP领奖励":可能在手机植入木马程序
陷阱类型 | 常见话术 | 真实风险 |
虚假抽奖 | "百分百中奖" | 个人信息倒卖(数据来源:2023网络诈骗研究报告) |
任务返现 | "做满5单返现188" | 资金盘诈骗 |
免费试用 | "付邮费送大牌" | 收到三无产品 |
二、藏在二维码背后的猫腻
上个月同事老李在菜市场扫了个"扫码领鸡蛋"的二维码,结果第二天支付宝里少了800块。后来警察告诉他,那个二维码会跳转到钓鱼网站,专门盗取支付密码。
2. 你以为的福利可能是定时炸弹
根据反诈中心公布的数据,2023年上半年因扫码进群导致的电信诈骗案同比激增67%。这些群组往往存在三大隐患:
- 群文件里的"任务表"实为病毒文件
- 群主推荐的"官方链接"是山寨网站
- 群成员里混着大量机器人账号
我表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。他加入的"游戏皮肤免费领"群里,管理员私信说要验证未成年人身份,结果骗走了他妈妈的支付宝密码。等发现时,账户里给孩子存的教育基金已经被转走大半。
三、免费背后的高价代价
小区里张阿姨最近迷上了各种返利群,经常炫耀"今天又白嫖了洗衣液"。但上周她突然接到催款电话,说她在网贷平台欠了3万块。原来那些需要实名认证的"免费领",背后都是网贷平台的授权协议。
3. 越诱人的福利越要小心
参与要求 | 表面说辞 | 实际代价 |
上传身份证照 | "核实中奖身份" | 被办理虚假营业执照 |
绑定银行卡 | "发放现金红包" | 遭遇小额盗刷 |
人脸识别验证 | "防止重复领取" | 生物信息泄露 |
朋友小陈在母婴群遇到的套路更隐蔽。群主声称免费送婴儿车,但要付99元"激活运费"。收到货才发现是劣质产品,想退货时对方早已退群。这种骗局在《电子商务法》里明确禁止,可骗子们换个马甲又能继续行骗。
四、保护自己的正确姿势
现在看到商场里那些扫码送礼物的摊位,我都会快步走开。邻居赵叔说得实在:"想要人家送的鸡蛋,当心自家的老母鸡都被抱走。"
- 遇到要填写详细住址的"到店领取",建议直接放弃
- 看到"转发朋友圈保留1小时"的要求,立即退出群聊
- 对于需要预支费用的"返现活动",直接拉黑处理
记得有次在公园,看到个妈妈带着孩子要扫游乐场的优惠群。我多嘴提醒了句:"小心群里发的链接",结果第二天她就来找我,说群里有人发带病毒的拼多多助力链接,好几个家长中招了。现在她加群前都会先问问周围人,这种警惕心真的很重要。
街角便利店老板老周最近在收银台贴了警示牌:"所有扫码活动与本店无关"。他说上个月有顾客因为扫了假冒的店铺福利群,结果微信被盗号乱发广告,最后还闹到派出所。现在他见人就提醒:"真要扫码,也得对着官方海报上的二维码扫。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