淘宝拉新活动如何提高用户平均消费额
淘宝拉新活动如何让新用户更愿意花钱?
早上八点刚开完晨会,运营部老王端着枸杞茶凑过来:"最近拉新成本越来越高,新客首单9块9包邮,结果买完就再也不来了,这买卖亏得慌啊。"这问题其实藏着门道——让新用户从薅羊毛变成真金白银消费,才是拉新活动的终极目标。
一、别把用户当数据,先看清他们是谁
去年双11我们发现,母婴类新客首单客单价普遍比美妆类高32%(数据来源:淘宝行业白皮书)。所以现在做拉新,得像小区门口水果店老板那样:
- 学生党:要的是"占便宜"的爽感,满50-20比直接打折管用
- 都市白领:愿意多花点钱买省心,次日达服务能提客单价18%
- 家庭主妇:组合优惠最吃香,买奶粉送湿巾的套餐转化率高47%
用户类型 | 偏好策略 | 客单价提升 |
Z世代 | 游戏化任务奖励 | +25% |
银发族 | 图文版购物指南 | +41% |
新中产 | 专属客服通道 | +63% |
数据来源:2023淘宝新消费趋势报告 |
1.1 举个真实案例
某宠物用品店把新客礼包从9.9元试吃装换成满199元送智能喂食器,虽然门槛高了,但三个月后复购率涨了2倍。秘诀在于他们发现养布偶猫的客户,月均宠物开销在500元以上。
二、把优惠券玩出花来
别再发满50减5的通用券了!看看这些新玩法:
- 「越买越便宜」阶梯券:第二单减15,第三单减30
- 「猜你喜欢」定向券:根据浏览记录发特定品类券
- 「限时膨胀」倒计时券:2小时内使用可额外抵扣
某女装店铺测试发现,定向券的核销率比通用券高83%。他们有个绝招——用户领完券后,在购物车自动推荐3件搭配单品,刚好凑满减金额。
2.1 小心这些坑
上周有个家居店老板和我吐槽:"发了满2000减300的券,结果全被用来买垃圾桶!"后来他们加了限制条件:大家电品类专用券+免费安装服务,客单价直接从1200元跳到了2800元。
三、让购物变成闯关游戏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用户为了集齐「年货节五福」,竟然愿意多逛20家店铺。这种游戏化设计可以:
- 用任务进度条代替直接发券
- 设置成就体系(比如"美食达人"勋章)
- 设计社交裂变关卡(邀请好友解锁隐藏优惠)
活动类型 | 参与时长 | ARPU值 |
传统满减 | 8分钟 | 68元 |
养成游戏 | 32分钟 | 153元 |
社交挑战 | 45分钟 | 227元 |
数据来源:阿里妈妈营销效果研究 |
四、把"种草"种进活动里
现在用户刷10分钟短视频就能加购3件商品。有个母婴商家在拉新活动里做了个「新手妈妈必备清单」,把奶瓶消毒器、恒温壶、尿布台打包推荐,客单价直接冲到899元。
还有个妙招:在确认订单页面加个"买了这件的人还买了"的模块,某数码店铺靠这个把配件销售占比从12%提到了35%。
4.1 内容要会说话
别再用"全网最低价"这种话术了!试试这些:
- "您挑选的这款四件套,和您上周看的床头灯很搭哦"
- "已经有326位回头客复购过这个组合"
- "加购满3件可解锁隐藏福利"
五、给用户一个花钱的理由
最近帮某高端超市做方案,发现新用户最吃这三招:
- 「免运费」比「打折」更能促进加购
- 「专属客服」让客单价提升76%
- 「限时会员价」转化率是普通活动的3倍
现在淘系店铺都在玩「新人尊享价」,这不是简单的降价,而是设计成专属身份标识。有个美妆店把产品详情页做成「非会员价/会员价」对比,配合入会弹窗,7天会籍开通率涨了4倍。
六、别让支付成为终点
有家生鲜店在订单完成页加了这么句话:"冷冻食品建议搭配保温袋,现在加购立减3元",结果25%的用户都加了这件。还有个更绝的——收货后三天发短信:"您买的T恤配牛仔裤更好看,专属优惠已到账"。
说到短信提醒,千万别群发!上次看到个母婴店的操作:根据用户买的奶粉段数,算好时间推荐对应的辅食,这种贴心推荐带来的二次消费,比普通促销高8倍不止。
窗外的蝉鸣声越来越响,电脑右下角弹出618备战倒计时。运营小妹抱着笔记本过来请教:"那要是新客死活不愿意多花钱怎么办?"我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:"那就把他变成老客呗,记得在第三次复购时推荐那款利润最高的爆款...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