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市里的蛋仔派对:一场关于零食、社交和临时快乐的观察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凌晨1点23分,我站在全家冷柜前纠结要不要买第二盒半价的冰淇淋,突然听见收银台方向传来压着嗓子的笑声。三个穿着oversize卫衣的年轻人正把购物篮里的东西往柜台倒——膨化食品像彩色瀑布般倾泻而下,最醒目的是五六盒不同口味的"超市蛋仔",就是那种冷藏柜里预包装的迷你鸡蛋仔。

为什么超市成了年轻人的派对现场?

你可能也注意到这种变化:便利店冰柜里突然塞满各种口味的预包装蛋仔,从经典原味到离谱的"生椰拿铁味"。据2023年便利店行业报告显示,冷藏甜点品类销售额同比暴涨217%,其中蛋仔类产品占据38%份额。但比数据更有趣的是,这些9.9元一盒的小点心正在重构年轻人的社交方式。

派对的超市蛋仔派对超市

我跟着那组年轻人走到便利店用餐区(其实就是靠窗的两张折叠桌),他们拆包装的动作带着某种仪式感:

  • 先把不同口味蛋仔按颜色排成彩虹阵
  • 用手机支架固定拍摄15秒
  • 然后才开始互相投喂

"这个抹茶的好死亡!""尝我这个咸蛋黄的!"——这种对话在深夜便利店此起彼伏。与其说他们在消费食物,不如说在消费某种临时感:不需要预定餐厅,不用精心打扮,甚至连座位都是临时拼凑的。

蛋仔经济学:9.9元能买到什么?

支出项 传统派对 超市蛋仔派对
场地费 人均100+ 0元(蹭便利店座位)
食物 200元起送外卖 9.9-30元
时间成本 提前3天预约 下班路上顺手买

便利店店员小林告诉我,最夸张的一次,八个大学生买了二十多盒蛋仔,把鲜食区的关东煮纸杯都借来当容器,"他们玩那个'盲吃猜口味'游戏,笑得整条街都听得见"。

被低估的"临时社交"需求

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《城市青年社交行为报告》指出,18-25岁群体中有67%更倾向"无准备社交",而超市/便利店以24小时营业、低消费门槛和恰到好处的嘈杂成为首选场所。这种聚会往往有这些特征:

  • 突发性强(微信群里一句"现在谁在附近")
  • 道具就地取材(用吸管当蜡烛插在蛋仔上庆生)
  • 结束得也突然(有人要赶末班地铁就自然散场)

上周四晚上,我在盒马看到更绝的场景:五个年轻人围着海鲜区的称重台,把不同口味蛋仔切成小块摆成拼盘,旁边还放着盒马自营的9.9元起泡酒。穿恐龙睡衣的女生正用手机播放《生日快乐》,音量调到刚好不引起店员注意的程度。

便利店暗藏的社交密码

观察多了就会发现,这些蛋仔派对参与者都默契地遵守着某些规则:

派对的超市蛋仔派对超市

  • 消费金额控制在50元内(超出就失去"临时感")
  • 停留时间不超过90分钟(否则店员会来收桌子)
  • 一定会买至少一种奇怪口味(比如最近爆火的麻辣小龙虾味蛋仔)

这种聚会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的不完美:塑料小叉子永远不够用,融化的冰淇淋会弄脏卫衣袖子,随时可能被买夜宵的大叔围观。但正是这些瑕疵,让整个过程反而比精心策划的聚会更让人放松。

派对的超市蛋仔派对超市

凌晨两点半,最初那组年轻人开始收拾残局。穿荧光绿袜子的男生把蛋仔包装盒叠成小方块,另一个女生用湿巾认真擦掉桌上的奶油渍。他们离开时,收银台旁边的熟食柜刚好发出"叮"的一声——新一批蛋仔出炉了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